钱币邮票:文化商品的典范
著名学者赵玉忠先生在他编撰的《文化市场学》中指出,“文化商品属于商品范畴的一个类别,是指那些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精神需要的文化产品。”
然而,在当今文化商品市场上,满足人们的某种精神需要,早已不是文化商品唯一功能,因此,在笔者看来,文化商品应该定义为:在市场经济时代,经过商品化,用来满足人们精神享受、消费爱好和投资收藏的文化资源。按照这个定义,结合中国文化商品市场的实际,文化商品应包括艺术品、工艺品、收藏品、钱币、邮票等文化产品。
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钱币,以及作为邮资凭证的邮票,为何也是文化商品呢?也许有人会有所疑惑。事实上,退出流通的人民币早已失去其一般等价物的功能,而在科技日新月异、通讯日渐发达的今天,邮票也早已失去其邮资凭证的功能。因此,无论是钱币(仅指退出流通的人民币以及央行发行的法定纪念币)还是邮票,更多是作为文化商品而出现。无论是其艺术价值,收藏价值,还是其投资价值,都已逐渐为大众所认可。
那么,为何钱币、邮票能作为文化商品呢?其艺术价值、收藏价值与投资价值又如何体现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
第一,钱币邮票既能承载历史文化,又具有艺术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钱币邮票,本身就具有文化价值及收藏属性,不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自中国钱币、邮票发行至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与所记载的内容,就涉及到了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教育、历史、体育、外交、人物、花卉、山水等方面,内容之广泛,题材之精选,无不反映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中国逐渐的富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钱币、邮票上的图案,大多数是由艺术家精心绘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发行时间越早的钱币、邮票,很多是由老一辈的著名艺术家手工绘稿,自行刻版,有些更是采用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画作,并且用高超的技艺将图案印制在钱币、邮票上,例如《捣练图》系列邮票,就是采用了唐代画家张萱之作,描绘了唐代妇女在捣练、理线、熨平和缝制劳动时的情景。邮票采用“高网线+调频网”以及专色、多色等复杂印刷工艺,运用高超的技艺对细节进行调试与处理,再现了原画的精美。
由此可见,钱币邮票的设计与制造本身就是蕴含着不可或缺的文化艺术属性与历史使命,符合“满足人们精神享受、消费爱好”的文化商品定义。
第二, 钱币邮票作为满足人们收藏投资需求的收藏品,早已完成商品化过程。商品化,专指原本不属于买卖流通和通过货币实行交换的事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化或变异为可以进行买卖和货币等价交换的商品。钱币邮票的“商品化”,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集邮热潮。
20世纪80年代,国人的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文化消费得以迅猛发展。收藏,作为既可以丰富业余生活,又具有投资性质的爱好,也逐步成为了不少人的爱好之一。在这个趋势下,由国家限量发行的邮资凭证——邮票,俨然成为了点燃这一波收藏热潮的引子。彼时,各地开始出现集邮热潮,一些自发形成的露天邮市开始出现在各大城市中。随后,随着收藏人群的发展壮大,单纯的邮票收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钱币也逐渐成为收藏的主流,北京马甸福丽特、上海卢工、广州纵原等聚集式的钱币邮票交易市场相继建立并发展成熟,钱币邮票逐渐转变成为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众收藏品和可以进行买卖的商品。到如今,钱币邮票线上交易平台的建立,让钱币邮票的商品化程度更深。人们可以在平台上选买藏品,之后在满足最小提货量的同时,选择提取现货,也可以选择放在平台上继续交易。钱币邮票的投资收藏性质,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以上两点,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市场经济时代,经过商品化,用来满足人们精神享受、消费爱好和投资收藏的文化资源”这个文化商品的定义是如何在钱币邮票身上展现的。除此之外,钱币邮票还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大众中拥有极高的认可度。这种认可经过钱币邮票线上交易平台的发酵,更发掘了钱币邮票的投资、收藏、鉴赏等功能。
可以说,如今的钱币邮票已成为极具投资潜力的文化商品。相比于其他文化商品,其由国家发行,具有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的特点,未来必将乘搭“互联网+”的东风,通过钱邮线上交易平台焕发全新的活力。
来源:新浪收藏